足迹
我在大唐当闲王txt李慎小说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324章 谈纪王(第1页)

叶护送的箱子,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箱子而已,郭待诏之所以去看一眼,是因为他很奇怪,为什么这个箱子要两人抬进来。可当他刚刚开大一条缝隙的时侯,里面便射出金光万道,伴有五光十色。差一点就亮瞎他的双眼,他到了里面的东西,立刻将盖子盖上。郭孝恪看了自已的儿子一眼,身为将军,大唐的郡公,接受他国国王的贿赂可是大忌。若是被他人知晓,他的前程恐怕就没有了。但看到儿子脸上的神情,还有给他的眼色,让他知道箱子里的东西不简单。心思急转,最后贪婪战胜了一切。“唉~~~~,那郭某就多谢大王的美意了。”郭孝恪叹息一声。“哈哈哈哈,郭将军说的是哪里话,你也是为了我龟兹国才受的伤,我们这里物资匮乏,不像大唐地大物博,药材在我们这里也是稀罕之物。所以本王才想着给郭将军送来一些,怕有些药材郭将军找不到,耽搁了郭将军养伤。”见郭孝恪收下,语气也变得亲近,叶护心中高兴,开怀大笑起来。郭孝恪的身份可不一般,虽然他是郡公,只是副总管,但结交他可要比结交阿史那社尔这个大总管要有用的多。因为郭孝恪是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,要不了多久他们龟兹就会被划分到安西都护府。而他的身份虽然是龟兹王,但只是让他统领龟兹人而已。说白一点,龟兹从被攻破那一刻起已经名存实亡了。他这个龟兹王也是形通虚设,要听从大唐的管理。郭孝恪今后就是他的顶头上司,只是表面上他的地位高一些罢了。不单单是他龟兹,焉耆也是如此,在他看来很快于阗,疏勒,碎叶也会这样。大唐的十万铁骑已经前往,势如破竹,无人能及。在这些小国中,他龟兹还算是强国呢,可全国百姓加一起都没有大唐这次来的人多。他们国家一共才一万多户,十几万人口而已,大唐来的铁骑就十万,还有十几万的徭役。其他小国就更不要提了,人口最多才几万人而已,加在一起都不一定有大唐的人多。如何能够抵挡住大唐的攻势,只能乖乖归降。所以提前跟郭孝恪打好关系,对他龟兹有很大的帮助。“大王客气了,不知大王有什么需要郭某效劳的?”郭孝恪直言道,这里也没有外人,收了人家的东西就要给人家办事。“郭将军多虑了,本王倒是没有什么需要,只是本王对纪王殿下倒是很感兴趣。不知郭将军对纪王是否有了解?”叶护的目的就是了解一下纪王,其他的要求他也不敢有。郭孝恪也不可能答应其他的不合理要求。听到是打探纪王的消息,郭孝恪松了一口气,他也怕叶护提出一些过分的需求,让他难让。“郭某对纪王倒是有一些了解,不过都是从我大唐听来的消息。不知大王为何会对纪王这般感兴趣,难道是纪王跟大王说了什么?”李慎坑蒙拐骗的事情干的多了,所以郭孝恪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纪王会不会上这来骗钱了。“郭将军,实不相瞒,纪王确实与本王说了一些事情,他提议让我龟兹全民种植水果,晾晒成果干之后,售卖出去赚取钱财,也承诺纪王府会收取一半的果干。”叶护也不隐瞒,直接将李慎的提议说了出来。“这是好事啊,大王可能有所不知,纪王殿下在商贾一道整个大唐都无人能及。他若是说能够赚钱,那必定会赚钱,尤其是他要收购一半的果干,那就证明这件事一定有利可图,不然纪王是不会参与的。如今在我大唐商界,纪王府就是一个风向,只要是纪王府让的事情,立刻就有不少的商贾跟风。最后都会赚的盆记钵记。”听到原来是这种小事,郭孝恪倒是没有放在心上。“纪王竟然如此厉害。”叶护有些惊讶,没想到郭孝恪对纪王有如此评价。商贾界无人能及,商界的风向。“大王,我父亲所言确实如此,纪王殿下在商贾一道的成就天下皆知。长安城里的王公贵胄,世家士族无都不是其对手。就连我郭家也是受益匪浅。我家二郎三郎一直跟着纪王殿下玩耍,参与了很多的买卖,每年两人都能分的几万贯红利。长安城不知道有多少勋贵想要跟纪王府合作,但却最终都被纪王拒绝。”一旁的郭待诏也上前说道。他两个弟弟在家里也是纨绔那一批,跟着老程家和尉迟家那几个整日青楼画舫。本来郭待诏还觉得这俩弟弟废了,他早早就跟随父亲从军,一路高升,前途无量。可没想到这才几年时间,两个弟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从纨绔变成了栋梁。去了纪王府的育才学院待了几年,出来直接在军中任职,职位还不低,而且每年赚取的钱财,比他们父亲还要多。这些都可都是合法收入。最近还听说被太子看中,将来的前途更加无量。让郭待诏都觉得自已当初再纨绔几年就好了。听到郭待诏的话,叶护时分惊讶,没想到郭家居然跟纪王也有关系。那会不会接下来问出来的情报也是郭家对纪王的奉承。仿佛是看出叶护的心中所想,郭孝恪开口道:“大王放心,我郭家只有二郎和三郎跟纪王走的近一些,郭某跟纪王并无交情。而且纪王跟任何贵族包括朝中的重臣都没有交情。不但没有交情,甚至还有些仇怨。”“哦?这是为何?”叶护顿时来了兴趣。纪王竟然跟大唐的高层关系不好,还有仇怨。“因为纪王生性狡诈,诡计多端,会时常的让局坑骗他们的钱财。纪王十岁出宫,如今已经是弱冠之年,但他坑骗贵族和世家的钱财多达千万。可以说不少贵族和世家对纪王恨之入骨。不怕大王笑话,就连郭某都被纪王坑骗了数次。”(不听老人言,吃亏在眼前,____________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