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章 万国来朝,贸易中心(第1页)
马六甲的硝烟尚未散尽,但胜利的号角声,却早已越过重洋,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。
那一场被后世军事家称为“降维打击”的歼灭战,其带来的震撼,远比三百艘战舰的沉没更为深远。它不仅击碎了西方殖民者三百年来建立的海上霸权,更像一柄无情的铁锤,砸醒了所有对东方古国抱有轻蔑与幻想的人。
一个全新的时代,以一种谁也无法预料的、粗暴而直接的方式,降临了。
最先感受到这股时代浪潮冲击的,是天津卫的港口。
仅仅在马六甲大捷的消息传回本土的一个月后,这座原本就已相当繁忙的港口,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起来。从高空俯瞰,整个渤海湾的入海口,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船只,桅杆如林,遮天蔽日。
这里有大明本土的福船、沙船,它们满载着江南的丝绸、景德镇的瓷器、武夷山的茶叶,以及天津、上海两大工业区生产出的,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钢锭、雪白如云的棉布和包装整齐的燧发枪。
更多的,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船。
有船身狭长、挂着新月旗的阿拉伯商船,船主们用蹩脚的汉语,向码头上的大明商人兜售着来自波斯的香料、地毯和印度的宝石;有来自暹罗、占城的船队,他们带来了大量的稻米、柚木和象牙,恭敬地等待着大明市舶司的官员前来检验;甚至,还能看到一些悬挂着白旗,小心翼翼停泊在最外围的欧罗巴商船,他们的船长和水手脸上,再也看不到往日的傲慢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恐惧、敬畏与贪婪的复杂神情。
他们亲眼见证了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“海上马车夫”的战舰,是如何被当作战利品,拖入天津港的船坞进行拆解研究。他们也亲耳听闻,那位大明的皇帝,仅仅用了一句话,就决定了四国联合舰队数万士兵的命运——“凡负隅顽抗者,尽数投入海中;凡主动投降者,贬为苦役,于大明西南,修路十年。”
血淋淋的现实,让他们彻底明白了郑成功舰队在返航时,向所有过往船只宣告的那条新秩序:
“奉大明皇帝陛下旨意,自今日起,马六甲海峡为自由通航之水道。凡悬挂大明龙旗或持有大明市舶司颁发‘贸易许可证’之船只,皆可安全通过,受大明皇家海军庇护。凡未经许可,擅自携带武器、或有海盗行径之船只,一经发现,无需审判,就地击沉!”
炮声,为大明的商品,轰开了一条通往世界的黄金水道。
而这条水道的终点,便是大明。
京师,乾清宫。
楚逸看着由户部、市舶司、皇家银行联合呈上来的奏报,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短短三个月,通过天津、上海、广州三大港口流入大明的白银,已经超过了过去十年的总和。雪片般的订单从世界各地飞来,皇家科学院下辖的各大工厂不得不二十四小时连轴转,即便如此,许多热门商品,如“飞鸽”牌自行车、“光明”牌玻璃镜,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底。
“陛下,此乃旷古未有之盛世啊!”户部尚书李汝翼激动得老脸通红,花白的胡子都在微微颤抖。他这位掌管大明钱袋子的大管家,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为了钱太多而发愁。皇家银行的金库一扩再扩,每日运送银两的马车在京城的街道上络绎不绝,甚至造成了交通堵塞。
“盛世?”楚逸将奏报轻轻放下,语气平静,“这仅仅是一个开始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那副巨大的世界地图前,目光扫过那些曾经遥远而陌生的名字。
“贸易的繁荣,只是表象。朕要的,不仅仅是让大明的商品流向世界,朕要的,是建立一个由大明主导的,全新的世界秩序。”
殿内的宋应星、徐元、李汝翼等人闻言,皆是心头一震,屏息凝神,静待下文。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位帝王石破天惊的思维方式。
楚逸伸出手指,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圈,将从东亚到欧洲的广阔海域,全部囊括在内。
“朕宣布三件事。”
“纹的黑色龙袍,头戴十二旒冕冠,面容平静,眼神深邃,仿佛蕴藏着整个宇宙的星辰。一股无形而磅礴的威压,从他身上散发出来,让整个大殿的空气都为之凝固。
“外臣,奥斯曼帝国使节,穆罕默德·帕夏,叩见大明皇帝陛下!愿真主……啊不,愿上天保佑陛下,健康长寿!我们带来了苏丹的敬意,以及黄金十万两,顶级战马三百匹!”
“外臣,法兰西王国使节,皮埃尔·德·费尔马,向伟大的东方君主致敬!我国王路易十四,愿与陛下共享荣耀!这是我们带来的薄礼,希望能开启两国永恒的友谊!”
“外臣,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,范德萨,叩见天朝皇帝陛下!我们为之前的罪行忏悔,并献上白银三百万两,恳求陛下的宽恕!”
……
一个又一个使节,用他们或生硬、或流利的汉语,夹杂着各自的母语,献上他们的国书与贡品。他们的姿态是如此的谦卑,他们的言语是如此的恭敬,与一年前范迪门叫嚣着要“将东方巨龙囚于牢笼”的傲慢,形成了天壤之别。
站在百官之首的钱谦益,看着眼前这万国来朝、四夷宾服的盛景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曾经坚守的“圣贤之道”,似乎从未描绘过如此震撼的画面。或许,他真的错了。那个被他视为“奇技淫巧”的东西,真的为大明,为华夏,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荣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