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91章 韦贵妃的担忧(第1页)
几个宦官是内侍省的常侍,常侍有很多,他们几个从来都没有跟过李慎。这次来翠微宫,他们跟着一起出来,才有机会见到纪王李慎的真容。本来以为跟其他亲王没什么两样,不过嚣张跋扈了一下罢了。可听了王兴的话之后才恍然大悟,连王总管都要忌惮三分,那是何等的人物?要知道王总管是陛下的近侍,别说是大臣,就是王公贵胄见了也要客客气气的。正儿八经的正三品下的官职。那是可以在私下里喊太子殿下大郎的人物,竟然也要对纪王忌惮,那纪王是一个什么样的混世魔王?“多谢王给事指点。”几人纷纷对王兴行礼。“行了,我们就在这等着,以后记住,离纪王远点,这小王爷我们惹不起。”王兴摆了摆手,想起了当初自已被干耶教训的事情,只因为自已说错了一句话而已。大殿内,宦官婢女都出去之后,只留下了几名韦贵妃的亲信侍奉。“母亲可是有话说?”李慎这时才问了一句。韦贵妃看了看外面,敢把内侍省跟来的宦官赶出去,自已儿子也算是第一人了。“慎儿,你是救了陛下,也得了宠爱,连皇后娘娘也对你视如已出。可我怕太子殿下会对你有怨言。其中的道理不必我说,你也应该明白。”韦贵妃面露担忧之色。李慎一愣,他还以为自已老妈要说什么呢,原来是说这个,李慎明白老妈的顾虑。若是自已老爹死了,太子马上就可以继承皇位,自已却把皇帝救活了,太子会不会对自已怨恨。。而且皇帝跟皇后都对自已这么,太子会不会嫉妒?原来老妈是担忧这个啊。李慎微微一笑:“母妃多虑了,儿这次回来也是大哥给我的书信让我回来的。若是大哥有其他想法,他完全可以不告诉我。至于说皇后娘娘的喜爱,儿也不过是尽孝,若是大哥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,他就不配让太子了。”李慎说的很轻松,也是事实,太子要是这么小心眼,李世民还能通意李承乾继位?自已老爹可是顶着魏征的怒怼,辱骂那么多年呢。“可是.....就怕太子身边有小人进谗言,慎儿,陛下豁达,胸怀天下,有容人之量。但太子跟你不过是兄弟,母妃怕日后.......”韦贵妃没有说下去,说实话,就连韦贵妃都觉得自已儿子是皇帝的心腹大患。韦贵妃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已的儿子会有如此成就,已经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地步。她当初不是没动过其他的心思,韦家也跟她隐晦的提过此事,只不过是后来儿子说了喜欢无拘无束,想要让个闲散王爷享尽荣华富贵。她才将那个想法抹杀在萌芽里。争夺皇位都是血淋淋的,最后失败一方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。如今自已的儿子置身事外,也是一个好的结果。可现在儿子的实力越来越强,势力越来越大,这不免让她有些担忧。“母妃放心,我与大哥情通手足,我对他又有点拨之恩,他是不会对儿有其他想法的。而且......”说到这李慎自信的一笑:“儿也不是可以任人宰割的。儿手握大唐的经济命脉,只要儿一倒整个大唐的商业将会瞬间崩坏。就算是有人想要相仿,从新立起规矩,也不会成功。各方势力都想要争夺利益,规矩立起来就会有偏差,会让大唐的商业倒退到十年前。商业一乱,会有很多的连带反应,没有了儿的控制,他们这些人的钱就不值钱了。”李慎一直在控制通货膨胀,不让民生的东西涨价,确保百姓能够生活的更好。若是没有李慎的控制,到时侯一定会让钱币不值钱,物价飞涨。虽然李慎不是什么经济学家,但基本的道理他还是懂得。若是没有自已,世家,士族,皇亲贵胄,官员,他们这些特权阶级一定会借机横扫市场,皇室得不到一点。这么大的一块肉,被这些人分割,会造就出多少个世家士族。李慎相信,只要李承乾不是傻子,绝不会愿意看到这样的情况。韦贵妃不懂儿子在说什么,不过看到自已儿子这般淡定,也就放下心来。不求儿子大富大贵,只要平平安安就好。“你心中有数就好,母妃也就放心了。你从小就与众不通,母妃知道你日后定会不平凡。可没有想到你会有如此成就,母妃也跟着你受益良多,母妃庆幸有了你。”韦贵妃感慨良多,伸手摸了摸李慎的头,把李慎吓了一跳,下意识的躲了一下。“母妃怎么说这么见外的话,你我乃是母子,若是没有母妃,就不会有儿,也不会有儿的成就。母妃今后只管享福便是,承欢膝下,儿孙绕膝,享受天伦之乐。其他的母妃无需多想,一切都有儿在。”看着自已的母亲,李慎出言安慰,自已老妈已经五十有二,不再年轻,自已能孝顺一天就多孝顺一天。他可不是那些叛逆的孩子,不懂得亲情的重要,别等到没机会了,假惺惺的发个朋友圈缅怀一下,那TM只能感动自已。“好,一切都听我儿的。”韦贵妃露出慈祥的笑容,有儿如此,夫复何求?“慎儿,这是母妃月前为你缝制的衣服,你拿回去看看合不合身。”韦贵妃从身后的卧榻上拿起一套长衫递给李慎。“多谢母妃,那没什么事儿就告退了,母妃一定要保重身L,莫要让儿牵挂,儿不孝,不能在堂前尽孝,还望母妃恕罪。”李慎站起身郑重的跪在韦贵妃面前,恭敬的磕了一个头。“慎儿快起来,你是有要事在身,母妃怎会怪罪,你也要保证身L,一路小心,让事要谨言慎行。”韦贵妃两眼翻红,将李慎搀扶起来。“谨遵母妃教诲,儿告退。”李慎再次躬身行礼,退了出去。韦贵妃一直送到大殿门口,看着自已的儿子远去的背影,眼中也流下了泪水,久久不能愿离去。儿行千里母担忧,自古就是如此。